第(1/3)页 第七章 让赚钱成为一种习惯2 以小钱赚大钱 “四两拨千斤”,以小钱赚大钱是富人致富的拿手好戏。 人生在世,并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有钱的“富爸爸”,大多数富人在开始时也是一位穷人,但富人终究不会永远贫穷。 他们会穷尽自己的智慧,力争摆脱贫穷的现状。 以小钱赚大钱的赚钱方法,是他们常用的致富手段。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门多有一个叫安德森的青年,做家庭用品通信销售。 首先,他在一流的妇女杂志刊载他的“一美元商品”广告,所登的厂商都是有名的大厂商,出售的产品都是实用的,其中大约20%的商品进货价格超出一美元,60%的进货价格刚好是一美元。 所以杂志一刊登出来,订购单就像雪片般多得使他喘不过气来。 他并没什么资金,这种方法也不需要资金,客户汇款来,就用收来的钱去买货就行了。 当然汇款越多,他的亏损便越多,但他并不是一个傻瓜,寄商品给顾客时,再附带寄去20种3美元以上100美元以下的商品目录和商品图解说明,再附一张空白汇款单。 这样虽然卖一美元商品有些亏损,但是他是以小金额的商品亏损买大量顾客的“安全感”和“信用”。 顾客就不会在疑惧的心里之下向他买较昂贵的东西了。 如此昂贵的商品不仅可以弥补一美元商品的亏损,而且可以获取很大的利润。 就这样,他的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一年之后,他设立了一家通信销售公司。 再过3年后,他雇用50多个员工,1974年的销售额多达5 000万美元。 他的这种以小鱼钓大鱼的办法,有着惊人的效力。 起初他一无所有,可是自从开始做吃小亏赚大钱的生意,不出几年,就建立起他的通信销售公司。 当时他不过是一个29岁的小伙子而已。 富有的商人的成功并不是起点很高,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做大生意,赚大钱。 他懂得,凡事要从小钱入手,一步一步进行,财富的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凡事从小做起,从零开始,慢慢进行,不要小看那些不起眼的事物。 这一道理从古至今永不失效,被许多成功人士演练了无数次。 有个叫哈罗德的青年,开始只是一个经营一小型餐饮店的商人。 他看到麦当劳里面每天人潮如水涌的场面,就感叹那里面所隐藏的巨大的商业利润。 他想,如果自己可以代理经营麦当劳,那利润一定是极可观的。 他马上行动,找到麦当劳总部的负责人,说明自己想代理麦当劳的意图。 但是负责人的话却给哈罗德出了一个难题——麦当劳的代理需要200万美元的资金才可以。 而哈罗德并没有足够的金钱去代理,而且相差甚远。 哈罗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决定每个月都给自己存1 000美元。 于是每到月初的1号,他都把自己赚取的钱存入银行。 为了害怕自己花掉手里的钱,他总是先把1 000美元存入银行,再考虑自己的经营费用和日常生活的开销。 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一直坚持这样做。 哈罗德为了自己当初的计划,整整坚持不懈存了6年。 由于他总是在同一个时间——每个月的1号去存钱,连银行里面的服务小姐都认识了他,并为他的坚韧所感动! 现在的哈罗德手中有了7.2万美元,是他长期努力的结果。 但是与200万美元来讲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麦当劳负责人知道了这些,终于被哈罗德的不懈精神感动了,当即决定把麦当劳的代理权全部交给哈罗德。 就这样,哈罗德开始迈向成功之路,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向新的领域发展,成为一代巨富。 如果哈罗德没有坚持每个月为自己存入1 000美元,就不会有7.2万美元了。 如果当初只想着自己手中的钱太微不足道,不足以成就大事业,那么他永远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商人。 为了让自己心中的种子发芽,哈罗德从1 000美元开始慢慢充实自己的口袋,而且长达6年之久,终于感动了负责人,也开始了他自己的富裕人生。 万丈高楼,平地起。 你不要认为为了一分钱与别人讨价还价是一件丑事,也不要认为小商小贩没什么出息。 金钱需要一分一厘地积攒,这些小钱以后就可以成为赚取大钱的资本。 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大钱的普通人想挣钱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常常是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因而,有些胸怀大略的投资者,为了实现其目的,以迂为直、以小鱼钓大鱼,这是他们惯用的策略。 不论是谁,赚钱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在市场竞争中,有些企业经营者由于受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 安德森的例子就告诉了我们:起先没本钱没关系,可以先用别人的钱建立起信誉,大获成功。 这就说明,任何想挣钱的人欲沿着笔直的路线达到自己认定的目标都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也不存在一帆风顺地一步达到辉煌顶点、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先例。 赚钱如同做人,其道路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欲走直径,但往往走入了绝境,而艰苦探索出来的道路,有时却能比直径更能率先到达终点。 这也说明谋求创富,确实需要在市场实战中采用迂回战术,寻找战机,以迂求直,迂回发展。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张瑞敏 找借口是滋生贫穷的温床 借口是比海洛因还能让人上瘾的东西,这种东西刚用时能有镇静安神之功效,附带让人产生美好幻觉的作用。 然而用久了,就有腐蚀神经和肌体的副作用,摧垮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 一个人,可以找到很多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但这些借口也形成一个个台阶,让穷人顺着台阶自然而然地走进无法翻身的无底深渊,最终老老实实地做一辈子穷人。 富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为自己找借口,他知道再完美的借口对他一点作用也没有。 他要找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这些也是一个台阶,但这些台阶会把富人送到事业的顶峰。 20多岁的史蒂芬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小伙子。 几年前,他在一家裁缝店学成出师后来到了佛罗里达州一个城市,开了一家小裁缝店。 由于他手艺出众,做活认真,价格又特别便宜,很快就声名远播,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找他做衣服。 一天,雍容高贵的本恩太太让史蒂芬为她做一套晚礼服以出席几天后的商业聚会。 等史蒂芬做完的时候才发现袖子比本恩太太要求的长了半寸。 可是本恩太太马上就会来取这套礼服,他已经没有时间去修改了。 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的工夫,本恩太大便来到了店中取衣服。 她穿上了晚礼服在镜前照来照去,嘴里不住地称赞史蒂芬的手艺出色。 看得出来,她对这套晚礼服相当地满意。 于是她按说好的价钱给史蒂芬。 令本恩太太感到意外的是史蒂芬拒绝收钱,且态度十分坚决。 史蒂芬解释说:“太太,我不能收您的钱,我把您晚礼服的袖子做长了半寸,为此我感到非常歉疚。 当然,如果你能再给我一点点的时间,我非常愿意把它修改到你所要求的尺寸。” 听了史蒂芬的解释之后,本恩太太一再表示她对晚礼服相当满意,并不介意袖子长了半寸。 但不管本恩太太怎么说,史蒂芬都拒绝收她的钱,最后无可奈何的本恩太太只好让步。 在去参加晚会的途中,本恩太太对丈夫说:“这个小伙子勇于认错、敢于担当责任、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震惊,他将来一定很有发展前途。” 时间印证了本恩太太的话。 史蒂芬后来果然成为一位世界闻名的高级服装设计大师。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制造著名的V—8汽车时,明确指出要造一个内附8个汽缸的引擎,并指示手下的工程师马上着手设计。 但其中一个工程师却认为,要在一个引擎中装设8个汽缸是根本不可能的。 他对福特说:“天啊,这种设计简直是天方夜谭!以我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我愿意和您打赌,如果谁能设计出来,我宁愿放弃一年的薪水。” 福特先生笑着答应了他的赌约,他坚信自己的设想:“尽管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种车,但无论如何,只要多搜集一些资料,并把它们的长处广泛地加以分析和改进,是完全可以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后来,其他工程师通过对全世界范围的汽车引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精心设计,结果奇迹出现了,不但成功设计出8个汽缸的引擎,而且还正式生产出来了。 那个工程师对福特先生说:“我愿意履行自己的赌约,放弃一年的薪水。” 此时,福特先生严肃地对他说:“不用了,你可以领走你的薪水,但看来你并不适合在福特公司工作了。” 那个工程师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很不错,但他却仅仅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就妄下结论,而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不去寻找方法,只是一味地寻找借口。 只找借口不找方法的人是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 因为一个人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工作找借口,自然就会对工作疏于努力,也不会去自省,不去想办法争取成功,这样的人自然会一事无成。 “我太老了!” 这是一句经典的借口。 拿破仑·希尔对许多有钱人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许多成功者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更老的时候——才实现他们的奋斗目标。 正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就在这么多年努力终于瓜熟蒂落,即将收获丰硕的果实的时候,有许多人却除了自己应该退休这个念头外,对于其他的事情一无所想。 殊不知,工作并非是对生命的损耗,恰恰相反,懒惰才真正是健康长寿的致命敌人。 因此,那些早早退休的人,往往并不比持续工作的人更为长寿。 事实表明,许多人都会去从事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而在他们之中,那些最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大器晚成。 这样看来,年龄绝对不是什么问题。 即使你可能失败,但长年岁月积累的丰富经验,就是你的无价之宝。 “我没有能力!” 也是一种借口,但我们更应该相信的是,自己有成功的潜能。 只要你存在坚定的自信,你就能发掘出潜能来。 对于能力的不同看法也是亿万富翁们与普通人相当重要的区别:如何看待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是的,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需要某种能力,即使是最少量的能力。 这种能力尤其是指智力和体力两方面的能力,而低落的热情会无可避免地带来低沉的动力。 因此对自我能力的低估造成低落的热情,又带来了做事的消极态度,这真的是另一个必然形成的恶性循环。 要知道,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的确可以成为星星之火,点燃自己身体内部静静潜伏的能量之源。 每个人所拥有的潜在能源,事实上是巨大无比的,可以点燃起熊熊大火,促使你迅速地取得成功,只不过在许多人那里,这些能源还处于某种冬眠状态,它们等待着被你的积极态度和雄心壮志所激活。 “我没有资本!” 是的,在这个世界,我们都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但绝大多数的亿万富翁从一开始时都并没有什么资本,也就是说,钱并不是他们迈向成功的唯一的基本要素。 而一个优秀的商业创意或商业观念,以及积极而开阔的视野,才是必须具备的东西。 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拥有一些可带来经济利益的才能、热情或者爱好,至少会拥有一种这样的条件。 摆在那些即将成为亿万富翁的人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才能、热情或者爱好。 要成功就没有借口,要借口就不可能会成功。 ——托马斯·沃森 亿万富翁懂得借钱生钱之道 “如果你能给我指出一位亿万富翁,我就可以给你指出一位大贷款者。” 威廉·立格逊在他一本书中这样写道。 任何人的富有都不是天生的,亿万富翁们起初也只是贫穷者。 但他们善于借用资源,借钱生钱,最终走向富裕,是他们共有的特征之一。 著名的“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希尔顿从一文不名到成为身价5.7亿美元的富翁的过程。 只用了17年的时间,他发财的秘诀就是借用资源经营。 他借到资源后不断地让资源变成了新的资源,最后成为了全部资源的主人——一名亿万富翁。 希尔顿年轻的时候特别想发财,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一天,他正在街上转悠,突然发现整个繁华的优林斯商业区居然只有一个饭店。 他就想:我如果在这里建设一座高档次的旅店,生意准会兴隆。 于是,他认真研究了一番,觉得位于达拉斯商业区大街拐角地段的一块土地最适合做旅店用地。 他调查清楚了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是一个叫老德米克的房地产商人之后,就去找他。 老德米克也开了个价,如果想买这块地皮就要希尔顿掏30万美元。 希尔顿不置可否,却请来了建筑设计师和房地产评估师给“他”的旅馆进行测算。 其实,这不过是希尔顿假想的一个旅馆,他问按他设想的那个旅店需要多少钱,建筑师告诉他起码需要100万美元。 希尔顿只有5 000美元,但是他成功地用这些钱买下了一个旅馆,并不停地升值,不久他就有了50 000美元,然后找到了一个朋友,请他一起出资,两人凑了10万美元,开始建设这个旅馆。 当然这点钱还不够购买地皮的,离他设想的那个旅馆还相差很远。 许多人觉得希尔顿这个想法是痴人说梦。 希尔顿再次找到老德米克签订了买卖土地的协议,土地出让费为30万美元。 然而就在老德米克等着希尔顿如期付款的时候,希尔顿却对土地所有者老德米克说:“我想买你的土地,是想建造一座大型旅店,而我的钱只够建造一般的旅馆,所以我现在不想买你的地,只想租借你的地。” 老德米克有点发火,不愿意和希尔顿合作了。 希尔顿非常认真地说:“如果我可以只租借你的土地的话,我的租期为90年,分期付款,每年的租金为3万美元,你可以保留土地所有权,如果我不能按期付款,那么就请你收回你的土地和在这块土地上我建造的饭店。” 老德米克一听,转怒为喜,“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好事,30万美元的土地出让费没有了,却换来270万美元的未来收益和自己土地的所有权,还有可能包括土地上的饭店。” 于是,这笔交易就谈成了,希尔顿第一年只需支付给老德米克2万美元就可以,而不用一次性支付昂贵的30万美元。 就是说,希尔顿只用了3万美元就拿到了应该用30万美元才能拿到的土地使用权。 这样希尔顿省下了27万美元,但是这与建造旅店需要的100万美元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于是,希尔顿又找到老德米克,“我想以土地作为抵押去贷款,希望你能同意。” 老德米克非常生气,可是又没有办法。 就这样,希尔顿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于是从银行顺利地获得了30万美元贷款,加上他已经支付给老德米克的3万美元后剩下的7万美元,他就有了37万美元。 可是这笔资金离100万美元还是相差得很远,于是他又找到一个土地开发商,请求他一起开发这个旅馆,这个开发商给了他20万美元,这样他的资金就达到了57万美元。 1924年5月,希尔顿旅店在资金缺口已不太大的情况下开工了。 但是当旅店建设了一半的时候,他的57万美元已经全部用光了,希尔顿又陷入了困境。 这时,他还是来找老德米克,如实细说了资金上的困难,希望老德米克能出资,把建了一半的建筑物继续完成。 他说:“如果旅店一完工,你就可以拥有这个旅店,不过您应该租赁给我经营,我每年付给您的租金最低不少于10万美元。” 这个时候,老德米克已经被套牢了,如果他不答应,不但希尔顿的钱收不回来,自己的钱也一分回不来了,他只好同意。 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并不吃亏——建希尔顿饭店,不但饭店是自己的,连土地也是自己的,每年还可以拿到丰厚的租金收入,于是他同意出资继续完成剩下的工程。 1925年8月4日,以希尔顿名字命名的“希尔顿旅店”建成开业,他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时期。 普利策是一位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人,17岁时到美国谋生,开始时在美国军队服役,复员后学习法律,21岁时获得律师开业许可证。 但普利策觉得当个律师赚不了大钱、发不了大财、创不了大业。 经过反复观察和深思熟虑后,他确定进军报业。 但他既无资本,又没有办报的经验,怎么办呢? 没有资本怎么办? 普利策想:可以自行做工积累一点,然后借用一点别人的资金。 没有经验怎么办? 他决定从实践中慢慢摸索。 第(1/3)页